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志愿服务将成为入团的重要依据

发布时间:2020-08-11 发布者:共青团中央

       日前,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就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推动高校、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改革取得新突破提出12项重点措施


“聚焦主业,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方面:


       措施强调,要健全实践教育机制。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衔接,创新团员服务社会的常态化方式和载体,引导大学生团员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社会化能力,促进其在社会生活和全体公民中彰显先进性突出“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的教育功能,组织大学生团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全覆盖。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化团建工作,建立大学生团员向社区(村)和“青年之家”报到工作机制,面向群众开展服务,引导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团员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等社会实践表现应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综合素质评价、团内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团员彰显先进性的鲜明标志


正本清源,深化中学共青团改革方面


       措施提出,优化团员发展机制,要突出团员政治素质,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完善学生入团标准,将学生思政考评成绩和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入团的重要依据


       改进荣誉激励体系,要探索通过争章、积分、团员评议、星级评定等方式,加强对入团积极分子、团员的全过程培养评价,客观记录其品行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学生团员年度个人志愿服务时长不足20小时的,一般不参与团内评优


      措施是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落地。12项重点措施对于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高校、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改革取得新突破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于2016年11月施行,在改革优化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先进性建设、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完善中学团干部制度、强化有关保障机制五大方面提出了16点措施。在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志愿服务及社团活动为核心的实践育人制度。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布,于2016年11月实施,在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改革强化保障支持五大方面共提出15项改革措施。在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中,提出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与以上两个实施方案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创新。共青团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力量。措施凸显了党中央对党员后备力量的重视,提升共青团成员素质,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同时,措施在总体要求与重点方向上,把握功能定位,强化目标导向,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在方式举措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发展,落实到学校共青团组织一线!


以下为《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全文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志愿在线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