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多注册志愿者、98万个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服务、救灾、助残等民生领域

发布时间:2021-10-12 发布者:志愿视点

2亿多注册志愿者、98万个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服务、救灾、助残等民生领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在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保障好民生,光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显然还不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特别是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联动作用,汇聚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为此,民政部门结合自身职责,下移重心、抓牢基层,积极为民生事业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与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遵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门着力建设好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保障村(居)民依法依规对城乡社区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民生保障的积极性。在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乡岚关村前上村民组,一座连接外出通道的百年老桥需要重新修缮。村民们通过集体商议,决定自发集资修缮这座老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村老小一起上阵,齐心协力修好了一座脱贫致富桥。像这样的基层议事协商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灵活多样,人民群众真正发挥了服务民生保障“当家作主”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这一重要指示,对新形势下积极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拓宽发展渠道,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协同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开展常态化非法社会组织打击工作,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要不断畅通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民生事业中来。目前,全国90多万家社会组织分布在各个领域,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提供养老、救助、儿童保护、残疾人福利等民生保障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日益成为一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全国9000多家慈善组织奋战在一线,有力支持了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不到6岁的小天乐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家中无钱医治。小天乐生命垂危之际,“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创办的“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启动紧急求助,王兰花四处奔走,争取到社会各界人士爱心捐款13.2万元,小天乐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社会工作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力量,必须建好社会工作平台,发挥其服务民生的专业优势。民政部门制定出台激励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引导各省启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动专业化、规范化社工平台向基层延伸。目前,各地6000多个社工站、近160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增强了基层民生保障力量。同时,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亿多注册志愿者、98万个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城乡社区服务、救灾、助残等民生领域。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社区“绿主妇”志愿服务团队秉持“发动一名女性、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楼组”的理念,带动小区居民参与绿色环保和扶贫济困,既美化了环境,又美丽了心灵。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政部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汇聚民生保障力量,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志愿在线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