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在行动丨太仓:互助志愿者助力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2020-08-11 发布者:苏州学习平台

作者: 阚亚方

82岁的孙伯康住在太仓市浏河镇迎福新村,热心的他被渔村社区居民称为“老娘舅”。最近,闲不下来的孙伯康又多了一个身份——垃圾分类互助志愿者。

 

82岁的孙伯康成了垃圾分类互助志愿者

 6月4日傍晚,早早吃过晚饭的孙伯康将自家垃圾分类投放到迎福新村南门进门处的垃圾分类收集房,随后,又来到4幢303室纪桂珍家,将纪桂珍放在家门口的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房。纪桂珍今年75岁,子女一个在太仓、一个在昆山,腿脚不便的她一个人生活在浏河。迎福新村生活垃圾“三定一督”分类模式启动前,她家楼下有只垃圾桶,她可以趁天气好的时候慢慢下楼扔垃圾。垃圾分类实施后,小区原先分散的垃圾桶撤离了,整个小区设了两个垃圾分类收集房。“我住的地方离两个垃圾分类收集房一个相距千米以上,近点的也要五六百米,我自己根本没能力去扔垃圾。刚听说要将楼下的垃圾桶撤离时,我就一直担心扔垃圾的事。”纪桂珍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开始实施后,前几次都是女婿过来看望她时帮她扔垃圾,如今有了孙伯康的帮助,她再也不用担心垃圾分类的问题了。

“老人年龄大,腿脚不方便,子女又不在身边,有时间就上楼去看一看,顺便帮她扔一下垃圾。帮她多扔一次垃圾,她就少上下楼一次。”孙伯康说,如今,每周一和周四,他都会上门帮纪桂珍扔垃圾。如果哪天情况特殊,纪桂珍家里垃圾多了,也会临时联系他,他再上门取垃圾。

和孙伯康一样,82岁的顾蕴玉也是垃圾分类互助志愿者,她帮助的对象是83岁的杨连涛。原来,杨连涛有两个儿子,一个生活在上海,一个生活在太仓,杨连涛曾中风过,如今一个人生活在迎福新村。“以前杨老伯对门的阿姨也会经常帮他将垃圾带下去,如今社区有这个互助计划,我就做志愿者,接力过来,每周两次上门帮杨老伯扔垃圾。”顾蕴玉说,帮忙扔垃圾也不是大事,能帮助到杨连涛,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浏河镇渔村社区从4月27日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在垃圾分类形势向好的同时,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投放垃圾困难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垃圾分类新风尚、互助模式来护航”的主题活动在渔村社区拉开帷幕,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党员+“321”互助模式。

据了解,垃圾分类党员+“321”互助模式中,“3”是紧紧围绕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正确率这三个维度,全面提升群众“三率”;“2”就是实现社区垃圾分类两个覆盖,实现浏河镇迎福新村、闸北路11号的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1”是一对一互助模式。“孙伯康和顾蕴玉都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目前,已经有5个社区老党员加入到互助模式中,结对帮助在垃圾分类推行中有困难的独居老人,帮扶对象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也有75岁。”渔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模式将垃圾分类融入到互助养老中,党员牵头,根据自身情况自由自愿结成,通过发挥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帮助辖区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一对一服务也会跟随垃圾分类的脚步同时进行。接下来,渔村社区还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严格服务标准,扩大服务范围,为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来源:太仓日报

作者单位:太仓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夏凤丹 蒋志初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志愿在线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