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跳闸,主要还是受'卡脖子'问题影响。"7月30日晚,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可支援青海电网建设的黄骅供电公司电网规划专责吴玉良,还在与当地技术人员交流着。
他将这些汇总的数据摊放在桌上,一点点的计算核实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同事反复催促了三次,他才放下手中的笔……
从默默奉献到"中国好人",从孤军奋战到打造知名公益品牌"渤海魂",从狮城沧州到西藏青海……15年来,电网规划最前沿、疫情防控主战场、志愿服务第一线,都留下了他的印记。拳拳赤子心,他用服务送光明;浓浓志愿情,他用真情送温暖,扎根一线,他用执着与坚守书写着华丽的青春篇章。
提起吴玉良,可是黄骅市家喻户晓的"名人"。
"是他,让俺们感觉到爱就在身边。"李国海是黄骅市的一名普通居民,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吴玉良为这座小城带来的温情。
做一次好事容易,一直做好事却并不简单。早在2006年,吴玉良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创建"渤海魂"志愿服务协会。"黄骅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回报社会、救助他人,是一种职责担当。"说起初衷,吴玉良坚信的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常郭镇故县村的已故老人于宝树,生前每每说起吴玉良,嘴里总是不停地念叨着"恩人啊、恩人……"
人生一世,有多少事可以记作恩情,又有多少人可以记为恩人……
2010年,吴玉良在废弃的机井房中发现了老人,当时老人孤苦无依,靠低保度日,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
"腿上都是烂到骨头的大窟窿,里面都有蛆,用野菜叶子和烂布条包裹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位村民说。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吴玉良多方筹集资金,联系北京专家对老人会诊,组织志愿者分成7个小组,每天轮流开车几十公里去为老人换药,这一坚持就是5年,志愿者们往返近两万公里的行程,相当于重走一次"长征路"。
2012年,在吴玉良的多方协调下,老人被安置在敬老院安享晚年。
2015年,老人弥留之际,口中仍不停念叨着吴玉良的名字……
"老人真是享了几年福。"用乡亲们的话说,老人是笑着离世的……
这样的故事发生过多少次,吴玉良也记不清了:患白血病的小女孩臻臻、遭遇车祸命悬一线的王震、患淋巴瘤小文冠、王世庆、王超、白志刚、杨福军、李华常、任振新......他们都与吴玉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吴玉良又打起了"众人拾薪"的主意。2011年,吴玉良依托"渤海魂"推出"点五爱心金",提出"每天拿出5毛钱献爱心"的理念。
"黄骅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小城,背后是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我们看着心疼,就想为环卫工人做点实事。"吴玉良说。
就这样,以"点五爱心金"为依托,2015年,黄骅市第一家"暖心早餐屋"开业。自此,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志愿者们自发前来煮粥、和面,六七点钟,环卫工人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免费早餐。
"'暖心早餐屋'成了我们环卫工人的'第二个家'。"从凌晨4点半忙活了近两个小时的任金敏说,喝着热粥,大家心里暖暖的。
场地、资金、人员有限,爱心助力却无止境……5年来,"暖心早餐"募集善款93万余元,惠及环卫工人60万人次,品牌和经验被多地借鉴、推广。
一个吴玉良,一批"吴玉良",群体效仿吴玉良……好人效应在当地持续发酵。如今,"渤海魂"在册会员已达500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活动3000余次,帮扶困难人员700余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吴玉良自2月7日起就始终奔波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初期宣传引导最关键。"于是,"渤海魂"率先打响"宣传战",以正确的舆论倡导群众共同抗疫。
疫情加剧,医疗物资紧缺,口罩和消毒液频频告急。吴玉良立即组织"渤海魂"志愿者携手国网黄骅市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和团青志愿者,利用"点五"生活基金和捐款,购进一批口罩和消毒液。
"太好啦,终于解了燃眉之急……"当采购到物资的消息在微信群发布后,志愿者们点赞一片,吴玉良脸上的愁容也消散了。他组织志愿者将2万余个口罩和3吨消毒液分批次发放到位。
面对社区防控人员的"超负荷"工作,吴玉良又带领百余名志愿者主动当起"战斗员"。在吴玉良看来,只要群众有需要,他就要挺在最前面。
工作之余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工作中,吴玉良更是敢担当、能作为的"排头兵"。
"通过剖析电网现状、开展负荷预测,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域供电半径过长、电压质量低的问题。"不善言谈的吴玉良,提到他所从事的电网规划工作,却打开了话匣子。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历史机遇的交汇,一批高质量、大体量项目落子黄骅,这对供电工作提出新要求,更让吴玉良有了用武之地。
"服务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是我们永恒的责任和课题。"针对项目建设需要,他规划设计了临津35千伏输变电等多个项目、跑办北汽11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前期手续,确保黄骅三个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用电需求。
2019年,原本工作顺风顺水的吴玉良,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援藏。
面对大家的不解,吴玉良却说:"他乡亦是吾乡,加强西藏电网建设,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既然拦不住,那就全力支持。"吴玉良的家人说到。
西藏高原最不缺的就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吴玉良的故事平凡又不凡,是广大电力援藏人的一个缩影……
初至西藏,剧烈的高原反应让吴玉良的胸口像堵了一团棉花,经常得俯下身子吸气,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水烧不开,我们就炒点素菜吃……"环境艰苦,吴玉良没有一句怨言。
援藏人员有固定的回家探视机会,但吴玉良似乎并不"珍惜"。"从平原到高原,还得重新适应,耽误事儿,好在家人理解。"说这话时,吴玉良脸上闪过一丝对家人的愧疚,但随后透出的是另一份坚定。
"做项目光看图纸不行,必须到现场实地丈量。"一天下来纯步行路途就达5至10公里,平均两个月就要磨破一双鞋,有些地域路途艰险,他却要往返多次……
就这样,吴玉良将13万平方公里的改则县一镇六乡49个村跑了个遍。
踏勘完毕,吴玉良吸着氧气整理资料、伏案疾书。有一次他打电话向同事核实数据,"嘟,嘟……"电话接通了,但由于缺氧,他突然发现自己头脑一片空白,忘了要说的话,也忘了电话另一端的人是谁……
最终,他利用踏勘得到的基础数据高质量完成了电网规划任务,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西藏同行无不交口称赞。
一次,你或许愿意,两次,或许大多数人会选择犹豫……
援藏的艰苦生活,没能阻挡吴玉良前进的脚步。2020年,吴玉良再度出征,这次的目的地是青海天峻县。
为什么去了西藏还要去青海?他说:"还有太多的事没有做完!"
温差明显,太阳毒辣,仅20多天,吴玉良就因为紫外线过敏被晒掉了一层皮,头发也渐渐稀疏。
这次他所负责的3镇7乡的电网规划工作,地广、人稀、线路长,途经山沟、河流和草原。勘查的路上,渴了,喝口山沟水,饿了,吃口干粮,身边还伴随有各种动物出没……而这些,对比藏民家中通电后发出"土捷切,土捷切……"(藏语:谢谢)的赞叹声,都不算什么。
线路缺陷、数据缺失、人才断档……各类问题摆在面前。吴玉良白天进行信息校对和资料收集,晚上分析总结、制订安装计划。
翻看铺在他工作台上的地图和工作记录,黑色的水笔在上面镌刻下痕迹。"有些是标注的重点区域,有些是接下来的谋划重点,既然扎根青海,就要造福一方。"吴玉良坚定地说。
从西藏到青海,不变的是他践行初心使命的信仰,停不下的是他担当履责的脚步……
志愿服务,守护一方平安;职责在肩,践行初心使命。5000多个日日夜夜,吴玉良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用心、用情、用爱引领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责任和时代文明的实践中,吴玉良把更大的期待寄托在更为漫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