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线上评审第五届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圆满结束
11月25日至26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在线上举办,102个项目团队和20名专家评委,首次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完成了全国赛终评工作,探索了国赛项目评审工作的新方式、新形态、新机制。最终评出了金奖项目10个,银奖40个,铜奖52个。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2015年开始设立,意在探索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起,都是志交会的重要内容。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共收到33个赛会单位申报的项目338个。其中,其中组织推报163个,社会申报175个。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组织评委专家对社会申报项目进行评审遴选,形成了入围全国赛初评的200个项目名单。在入围项目中,组织类型为学校志愿服务团体和社会组织各有82个,分别占41%;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团体有23个,占11.5%;各级青志协、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其他志愿服务团体13个,占6.5%。
全国赛评审设立了2名监委,主要从往届监委和往届优秀评委中产生。针对今年全线上评审的特点,合理确定了监委的岗位职责。一位监委开展线上监督,对线上评审答辩流程、评委和选手的参与情况、线上评审纪律等进行过程监督。另一位监委进行线下监督,参与全国组委会秘书处线下组织工作,到现场驻点监督评审组织的幕后工作。
据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公益创业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是强规范,注重完善赛会章程和评审办法。公益创业是一种新的成长中的公益形态,将志愿精神与创业精神相融合,用创新创业的新方式,将商业与公益结合,开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创业行为,为某些社会服务需求提供可持续的较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全国组委会以赛事章程和评审办法为基本抓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相关论述,进一步修订《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章程》《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评审办法》等文件制度,为社会和基层提供制度规范。在评审标准中,增加了公益创业特征的具体内容,希望通过评审办法引导项目团队,注重项目的创业性、志愿相关性等公益创业的主要特征。
二是重指导,提升赛事的引领功能。评审过程中,组织评委进行材料阅评和打分的同时,对入围项目提出指导性问辩意见,并专门组织项目选手做出回复。经统计,20名评委对200个项目提出了400多个问题,所有项目都已对相关提问做出了回复。全国组委会将项目评审与项目指导相结合,纳入赛事流程,将项目选手对比赛本身的关注,引导到对项目内在质量的关注;将项目选手对评审结果的关注,引导到对项目持续发展的关注,从而实现全国性赛事以赛代训、以赛促工作的引导功能。赛后很多评委表示,今年的项目质量、运营情况、内在逻辑都有明显提升。
三是抓服务,提升赛事的评审质量。在项目申报阶段,制作提供项目申报指引,为申报项目提供专家辅导公开课;进入终评阶段,指导入围项目制作提交答辩PPT和路演视频,组织评委在赛前观看阅览,督促评委全面深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为公平公正评审奠定基础。在比赛开始前,我们分别举办了项目和专家的赛前评审说明会,为项目选手解读终评流程,答疑解惑,向评委专家解读评审办法,统一评审标准,强调评审纪律。同时,向评委专门寄发了终评汇编材料、项目初评问答汇总、评审流程技术说明等资料。
四是保顺畅,实现全流程线上评审的创新转型。我们为基层团队提供了2轮为期4天的技术调试对接和全流程预演,帮助项目选手熟悉流程,适应线上评审场景,确保各方衔接顺畅。为防止发生意外,工作组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包括预约2个线上会议室备用,准备多台电脑同步工作,随时切换,备份有效,以防止电脑长时间工作系统崩溃等情况。经最终统计,102个项目答辩总体顺利,使用了2项应急预案,仅有1个项目顺延答辩,2个项目由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代为播放项目PPT。为全国赛首次全线上的评审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的成功举办,通过系列创新小举措,实现了组织功能的大转变,开启了第六届志交会新形态、新方式,青春朝气扑面而来。据悉,下一步还将通过举办训练营、研讨交流会等方式,通过专业引领、专题培训、专家辅导、专项支持等系列举措,对优秀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支持,形成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