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
发布时间:2020-12-05 发布者:思想政治工作网
摘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凝聚、引导、检验、协调等功能,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大本营,也积极号召同学们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实现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政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励功能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内心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愉悦,主观幸福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满足往往超越了物质需要,这种动力又继续支持大学生自觉自愿的去做益事、行善举。
对服务对象的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志愿者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从精神层面激励服务对象走出困境,激励他们看到希望。爱心捐助让艾滋病儿童有了生存的勇气与奋斗的动力,课业辅导让留守儿童有了进步的希望与上进的决心,贴心慰问让孤寡老人有了家的温暖与健康生活安享晚年的期待,志愿服务的美丽行动感染激励着服务对象,它的人文关怀远远超乎想象。
凝聚功能
精神凝聚力。大学生以其鲜活、积极、热情的特点组成志愿者队伍,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吸收有志之士一同加入到队伍当中,形成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意识,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凝聚各种积极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精神,使得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文化凝聚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凝聚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甘于奉献、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于艰苦的环境中奋进,以热情的态度献身,用不懈的激情奋斗,这些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又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大学生靠着满腔热血创造性地凝聚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挥洒青春的汗水,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凝心聚力的传承中大放异彩。
引导功能
思想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倡导自觉自愿参与社会公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促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增加了将奋斗的激情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自信。
行动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倡导脑、手、心共同参与,使得行动的力量完美地展现在公益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
检验功能
自我检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与其他志愿者交流心得,分享喜悦,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否紧密结合,检验自己新学的知识和新技能有没有真正熟练掌握,检验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否处理得很好。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有针对性的弥补缺陷,全方位的认识自己,这既符合了辩证否定观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才干,提升了综合素质。
对德育工作的检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层面的表现,可以对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价范围,为高校全面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不断适应社会、创新机制,同时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协调功能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格局。一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关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无偿帮助弱势群体,在共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架起了他们沟通的桥梁,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不是形而上学的孤立,而是辨证法中的普遍联系。志愿服务活动是集体活动,他需要集体成员的合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的增强。
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大学生带着学校教育的丰富知识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洗礼,增长了实干的本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免费为街道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爱心义卖”为特殊儿童提供爱心捐款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既帮助了他人,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他们的确都是“微尘”,很多人做好事不留名,但他们的行动却让校园文化走出校园与社会发展接轨,促进学校和社会双向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多种类型公益活动:植树造林,美化荒山;捡拾垃圾,美化城市;宣传环保,倡导生态文明,这些公益活动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热门话题更多>>
11月15日,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在“..[查看详细]
2020-07-07 20:14
作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前沿地带,广州南沙区虽然起..[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7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4
在这个红色燃烧的五月,我们迎来了属于青年人的节日..[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0
今年3月,由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打造的“志愿部落”..[查看详细]
2020-07-07 19:56
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顺应时代潮流,开展..[查看详细]
2020-07-07 19:28
5月4日,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举行“青..[查看详细]
2020-07-07 19:21
6月24日,由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承办的一场别开生..[查看详细]
2020-07-07 18:49
6月24日,白云区委宣传部、团区委联合鹤龙街、青..[查看详细]
2020-07-07 18:40
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互联网风口”之一,吸纳..[查看详细]
2020-07-07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