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 志愿服务可存可取

发布时间:2020-08-05 发布者:中国社区报

55岁的田华退休后,成为江苏省南京市苏北新区葛塘街道“时间银行”的第一名注册志愿者。“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服务项目,可以把服务的时间存储下来,将来需要时再提取出来。目前,田华已存储服务时间50小时了。

葛塘街道积极响应号召,于今年3月启动“时间银行”项目,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通过系统记录志愿者服务内容以及时间,实现老人与志愿者的无缝结对。目前,街道辖区内注册志愿者共151人,服务对象46人。

破解难题 南京推广“时间银行”

2019年12月,南京作为全国首个在市级层面推行“时间银行”的城市,正式启动首批试点。今年9月,“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在南京全面推行,并实现全市通存通兑。“时间银行是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理念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发展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可以缓解养老服务力量不足的矛盾,扩大社会参与。”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为三类老年人:本市60周岁以上且存有时间的老年人;本市80周岁及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本市60-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老年人。

据统计,葛塘街道现有60岁以上老人6240人,80岁以上老人816人,其中独居老人147人、空巢老人37人、失能半失能老人56人。第三方社会组织通过前期的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老人的现实需求,推行“时间银行”成了破解“如何养老”问题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葛塘街道共建立社区级“时间银行”7个,其中仅芳庭社区就注册志愿者60人,大部分志愿者已完成21个工单任务,目前完成工单数居江北新区第一。

互助养老 积攒宝贵“财富”

田华的服务对象是芳庭社区85岁的谢成英老人。谢成英的子女均在外地工作,每当老人想念子女想要与他们视频聊天时,如何操作智能手机对老人来说成了一个大难题。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后,田华便开始教老人如何用微信视频,到后来还帮助老人学会了使用“我的南京APP”并注册成为“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我现在身体很好,能做一些志愿服务,既帮助了老人,对我来说也能积攒一笔宝贵财富。”田华说道。

针对年纪较大的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志愿者可通过上门教授老人的子女、邻居学会使用“时间银行”系统,帮助老人下单,老人也可以拨打服务电话,由志愿者代为操作。

“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杨婷介绍,目前“时间银行”志愿者可提供非专业的“五助”服务和专业服务。非专业的“五助”服务即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例如,助餐服务可帮助老人从居家站点送餐到家,或者帮助老人买菜等。此外,志愿者上门时都会随身携带护理箱,可以帮助老人量血压、测血糖。

温暖接力 汇聚多方力量

“时间银行”的专业服务由有相关技术执照的人员提供,例如,生命体征监测、安全护理等。“时间银行”中还专门设立了一项针对失能老人的“喘息服务”,由专业组织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服务,此外,服务内容还包括为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不定期开展老年集体活动等。

戴宝山是葛塘街道芳庭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在了解社区全面建设“时间银行”,推行“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养老志愿服务模式后,他积极与社区网格员一起走访高龄老人,收集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为高龄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抚慰,鼓励志愿者尤其是低龄健康老人为社区内高龄、失能、失智、行动不便等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形成一代帮一代、低龄扶高龄的波浪式互助养老的良性循环。

“我非常乐意做‘时间银行’的志愿者,每每看到耄耋老人,就很想跟他们聊聊天,听他们说说心里话。我们每一次拜访,送去的都是关怀和温暖。和他们聊一下家常,给予老人莫大的安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我老了以后也能得到年轻志愿者的关怀。”戴宝山说。

“我们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当中,希望社会各界能够聚集更多资源、更多能量,真正发挥好‘时间银行’作用,让更多的老人安享晚年。”葛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通讯员 唐云舒)

责任编辑:邢军 王立国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志愿在线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