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服务在民生保障中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29 发布者:广州中国青年志愿者
摘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与民生保障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职业属性,充分践行“公益民生 双管齐下”的理念与宗旨,始终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及坚决要实现“惠民生、促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解决问题、务求实效、坚持将人民群众需求、导向作为工作方向,重点选取当前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民生社会保障政策作为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全面做好医疗、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志愿服务、民生、医疗、教育、科技
一、志愿服务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志愿服务形式已经有了新的面貌。“只要有时间就选择做志愿者,如果有困难就寻求志愿者帮助”已在很多人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生活形式。积极组织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更是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民生保障等志愿服务在服务发展大局、保证民生福祉、引领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多渠道发展志愿服务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统筹谋划、及时总结,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做好政策宣讲时间、政策内容、方式方法和人员安排;提高自身素质,着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服务意识高、社会形象好的专业型人社志愿服务队伍;加强总结,牢记服务对象的意见和需求,向其他单位学习优良做法,及时调整服务形式,尽全力完善社会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为广东省志愿服务、民生保障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医疗志愿服务 保证民生健康
加强党建引领,发挥青年优势,做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事业的制度化保障。加强卫生机构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众多文明单位、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卫生医疗服务活动已成为医疗机构计划考核重要指标,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众多医院将医务工作者工作制度和志愿服务考核指标已从之前的二级要求升级为一级要求,这表明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对民生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院在探索过程中,发起由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党委(文明办)牵头、团青组织落实、以医务青年为主力的鲜明行业特点。这表明医务青年工作者在志愿服务与民生保障中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青年志愿服务联盟,起到整合社会资源,开拓医疗服务领域的作用,从而实现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目标。
完善医疗志愿服务,重点把握社会发展新变化,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作为志愿服务民生保障的切入点,以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助力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服务模式。深入领悟要想做好卫生健康行业志愿服务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行业青年力量,将党的组织化引领力和群团组织的社会化动员力相结合;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障好群众健康需求,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医院党的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育志愿服务 提升民生文化
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按照广泛参与、长期坚持、注重实效的要求,整合教师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教育为出发点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标。同时,将志愿服务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结合,将提高教师道德修养与教学水平相结合,培养社会和人民都满意的优秀教师,达到教好学生的目标。在发展教育志愿服务,提升民生文化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丰富教育志愿服务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身边有需要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学生、残疾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免费学习辅导、巡回支教、课前课后或假期义务值守、儿童安全知识宣讲、城市教师对口帮扶农村教师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开展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时,通过知识宣导、普及科学文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培训专业技术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服务下乡进社区、科技成果惠民生、专业对口支援交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和政策建议、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退休教师可以前往学校、社区及偏远地区,组织传统教育学习、生存技能普及、传统文化弘扬等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教育覆盖面最广泛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科技志愿服务 转化民生思维
弘扬志愿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要始终将科技志愿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将科学技术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同部署、共谋划、齐推进。在推动科技志愿服务,转化民生思维的过程中,始终聚焦中心工作,将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要将应急科学普查联动机制纳入到科技志愿服务当中,汇集优秀科普信息员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同时成立“科普应急志愿服务队”。二要认识到科技志愿服务队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建议组织动员数千名科技工作者前往田间地头,有序开展“志智双扶”活动,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三要构建科技志愿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出“科创志愿助民生”服务品牌,为企业发展提供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科协发展搭建平台、为地方汇集资源提供方式,助力科技经济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的和谐发展。四要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要经常性组织科技志愿服务,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活动。加强品牌引领作用,搭建科协主业与科技志愿的有机结合,将无私为民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科学家求知务实的精神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推动事业发展与志愿工作齐发展的目的。完善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全领域工作机制、各级学会协同联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通过志愿服务为主的科普服务体系。
三、 全方位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确保民生保障得以落实
(一)坚持志愿服务,推动民生保障落地生根
将志愿服务纳入广东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融合推进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整合部门力量,经常性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和专题会议。
(二)坚持需求导向,在服务群众中凝聚人心
聚焦乡村建设,开展乡村建设志愿服务行动,在服务中凝聚人心,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爱心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前往贫困乡村开展产业帮扶、技能培训、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组建环保专业志愿队伍开展活动,广泛弘扬生态、绿色、健康文明新风尚。发动多名心理志愿者,开通咨询热线,全天候提供心理咨询。聚焦群众生产生活,常态化开展“吃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衣旧情深”“冬日针爱”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关心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度、影响力。
(三)坚持常态长效,建强用活民生志愿队伍
依托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建立“志愿服务民生保障队”,搭建志愿服务队伍培训中心,实现全市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管理人员和骨干志愿者培训全覆盖。建立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积分银行”,鼓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凡事可积分、每处能积分、人人想积分”运行机制,将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践行文明行为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四、 发挥志愿服务在民生保障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管理监督、宣传引导作用,继续完善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等九大功能,全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让志愿服务真正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共同建设“高品质”的广州、“有温度”的广东,实现志愿服务在民生保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坤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06期《论志愿服务的本质》
(作者: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军文)
热门话题更多>>
11月15日,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在“..[查看详细]
2020-07-07 20:14
作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前沿地带,广州南沙区虽然起..[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7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4
在这个红色燃烧的五月,我们迎来了属于青年人的节日..[查看详细]
2020-07-07 20:00
今年3月,由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打造的“志愿部落”..[查看详细]
2020-07-07 19:56
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顺应时代潮流,开展..[查看详细]
2020-07-07 19:28
5月4日,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举行“青..[查看详细]
2020-07-07 19:21
6月24日,由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承办的一场别开生..[查看详细]
2020-07-07 18:49
6月24日,白云区委宣传部、团区委联合鹤龙街、青..[查看详细]
2020-07-07 18:40
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互联网风口”之一,吸纳..[查看详细]
2020-07-07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