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说丨刘若雪:以梦为帆,乘风破浪

发布时间:2020-08-09 发布者:志愿网络学院

       志愿初心不可忘,砥砺前行,未来可期。在我们的志愿队伍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党员、共青团员……他们与我们的志愿队伍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奖者之一——刘若雪的成长故事,并汲取她的成长经验,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活动嘉宾:刘若雪

 

 

   

荣誉奖项  

国家级荣誉奖项:

2020.5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共青团中央)

2018.11.20国家奖学金(获奖比例2‰,教育部)

2019.12 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铜奖(共青团中央)

2017.12 百度百科知识竞赛决赛全国三等奖(百度百科)

2017.5/2018.5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

省部级荣誉奖项:

2019.5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

2019.5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团委)

本科期间所获荣誉奖项:

2018.1.18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获奖

2018.10江苏省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思辩赛江苏省季军(江苏省团委)奖励或荣誉

2018.8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省二等奖、乡村振兴奖(全省唯一)

2017.9江苏省“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省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2017年江苏省“青年演说家”演讲大赛省三等奖(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新闻广播)

2017年江苏省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省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主持人杨施宜:

     师姐您在暑假期间有参与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方向?从中有什么收获想分享给我们呢?

嘉宾刘若雪:

     选择非遗民俗最开始是因为一篇关于苏州非遗的报道,悠久的历史文化给苏州带来了无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24项国家级非遗,64项省级非遗。于是2017年的暑假,我们围绕非遗民俗保护的社会热点问题,响应中央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探微民俗,锦绣姑苏》项目走进苏州探访了二十余个非遗文化点,剖析苏州在非遗民俗保护中的经验与困境,结合整体性理论中多部门协同与一站式服务等思想,尝试构建整体性非遗保护方案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多种调研方法相结合,做了几百份问卷并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想这也是最后能获得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江苏省优秀团队的关键吧。

 

主持人杨施宜:

     看到师姐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专业综测成绩第一,获得了许多奖学金,同时您也参与了很多竞赛项目,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学习与活动、比赛的呢?

嘉宾刘若雪:

     我想我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两个心:第一个是找准重心,有得必有所失,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见缝插针的同时让时间向重心倾斜。在期末考试的备考时间,团队竞赛工作一律暂停,把时间留给队员复习;而在工作日的晚上、周末与寒暑假,就是我们投身双创科研的时候了,基本每个寒暑假我都只回四川老家一周左右,还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我把它们用来从事学生组织工作和参加更多比赛,丰富大学生活。

     第二个是把握核心,我的专业是行政管理,与我所做的科研项目、所从事的学生组织工作本身就有着密切联系,让所有我投身的事务相互滋养,例如将学到的社区管理知识融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项目之中,将学生组织工作经验写在考试答卷上,将参加演讲比赛锻炼出的能力在课堂讨论和竞赛答辩上展现,大学四年我获得了近两百张奖状,这些让我付出精力、时间的东西都变成我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做得越多,我成长得越快,效率越高,也就越能去追逐我想要的东西。

 

主持人杨施宜:

     师姐您在双创竞赛中有没有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呢?

嘉宾刘若雪:

      最令我难忘的应该是大三迈向大四的暑假,这是我最为忙碌的一个暑假,当时我带领团队同时打造的“节能减排”、“挑战杯”和“互联网+”三大项目,均成为全校唯一进入对应赛事国赛的项目。当时导师来找我商量,要不要放弃一两个项目,选一个专注打造,可能效果会更好,导师也担心我的压力太大,而且我当时的身体也不太好。但考虑到每个项目的成员是不同的,如果牺牲掉一个项目去成全另一个,对成员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所以最后我们的讨论结果是全都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队友都给了我最大限度的支持,中间有一次排位赛我是拔掉输液管站到台上答辩,看到我的队友在下面抱着热水、止痛片担心地等着我,感觉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最终三个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突破:《河道控污减排的行动者网络模式调研》在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国赛银奖,是199件国赛作品中仅占15件的社科项目之一,是学校历史最好成绩;《空巢爱之光》获“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红旅赛道国赛银奖,打破了去年学校赛道的最好记录;《从一业荣枯到水陆两栖》以唯一省赛特等奖身份进入“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赛并获得银奖。我们挑战了自己,也做到了最好。

 

主持人杨施宜:

     您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经历、社会经验等等都十分丰富,您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吗?

嘉宾刘若雪:

     我最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事前不要怕,在大学期间你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那样陌生,有太多你从未踏足过的领域了。当你获得一个机会,你从未尝试过但是确实能提升能力的时候,可以用“我想试试”和“我可以”来代替“我不行”。

      大一时我的辅导员让我去参加一个演讲比赛,在此之前我从未做过演讲,而在这个赛事上我们学校从未在区赛中突围过,我对辅导员说,我觉得我可以,后来我不仅突围了还拿到了省赛二等奖,也因此有更多答辩、主持的机会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去面试“云团队”的时候笔试材料损坏了,但刚面试完导师就第一个点名要了我,因为他看过我的主持,觉得团队需要一个台风好的人来答辩。

      第二句话是事后不要悔,我们说到后悔的时候,往往不是反思总结,而是情绪宣泄,我们不断在青春的岔路口做着选择,无论是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还是更多人踏足的一条,总免不了去揣测另一条上的风景,我也曾面临选择,是留在辩论队还是去云团队,但你不能回头,只能继续走下去,每条路都自有鲜花和荆棘,不要悔是我给青春最好的承诺。  

    听完若雪学姐的分享,小伙伴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听众互动问答环节吧!

 

学姐您好,请问您的团队是怎么选拔适合的队员的呢?  

团队成员选拔,能力是基础,吃苦耐劳是首要,还要真诚、团结、愿意为团队奉献,有时候既帮助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未来道路上的整体记忆,这比成绩和能力更重要!

   

请问学姐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目前我保研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专业,未来想先学习并从事学术上的工作,个人对学术方面较感兴趣。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这一批批大学生“后浪”中,不缺乏我们的志愿者们。了解若雪师姐的成长故事、志愿之路,让我们在志愿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梦为帆,乘风破浪!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志愿在线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