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1 发布者: 公益慈善学园
摘要:志愿服务组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支规模宏大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志愿服务组织由义工演变而来,传承着专注执着、敬业精业的工匠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他们共同组成了志愿服务的精神文化。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志愿者精神、传承、发展
一、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又称作匠人精神,是人们用来称赞劳动者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美好品质的说法。从字面意思上讲,工匠即指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就是对劳动者在雕琢自己的产品时,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质量性能,都认真仔细,反复尝试反复改进,始终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专业态度的赞誉。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亦是各行各业的社会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专注、坚持和追求极致的表达。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工匠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敬业的精神;在企业层面,工匠精神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传承。工匠精神自古便有之,《诗经》中有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古人对工匠艺人高度的赞美。中国五千年历史,“工匠”一词最早指代的是手工业者,古代时称其为“百工”,他们的职责是加工人们使用的器具。经工匠之手雕琢出来的物件外观精巧,做工细腻,在春秋战国时期极富盛名。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纯熟精湛,更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绝对专注和执着,正是这种敬业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才成就了我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伟业。
随着手工业和制造业的进步,“工匠”的范围也因此拓宽,从单纯的手工业者到产品制造的工人。经历上千年的发展,“工匠”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的品质受到了世代人的称颂,被后世的一代一代工匠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代表的不仅是从业者的优秀品质,更代表着一种社会风气和做人的担当,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树匠心,兴工业,我国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三)工匠精神对志愿服务的影响。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智能化机器和产品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手工业逐渐被人们遗忘,许多手工技艺在民间失传,但工匠精神却代代流传至今。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志愿服务逐渐发展起来,这是一个无偿的公益性组织,志愿者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旨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最初的志愿服务组织中,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工人出身,所以又称为“义工”组织,他们帮扶弱小、救济震灾、保护环境、扶贫开发,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恩社会。工人出身的志愿者深受“工匠精神”的影响,他们热爱志愿者的工作,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一份工作,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他们身上这种可贵的的工匠精神影响了身边许许多多的人, 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志愿服务走出了一番新天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二、 志愿者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在上世纪“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带动和影响下,中国志愿服务开始萌芽,志愿服务组织中的成员称为志愿者,他们进行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公益募捐、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等等。在志愿服务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志愿者精神。
在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贺词中指出,“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中国志愿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的组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经广泛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二)志愿者精神的发展。从学雷锋活动到全国范围内的志愿服务,中国志愿服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发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贺词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做出的伟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形式不断发生改变,志愿者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它可以是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平等友爱,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真诚信任、与人为善。志愿者精神不会因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志愿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止步不前,它是人类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
(三)志愿者精神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几年,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所传承和弘扬的志愿者精神引导着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正能量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在未来,志愿者精神必将成为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文化。
三、 志愿服务精神文化
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工匠精神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的价值观体现,也是志愿者奉献社会的精神引领。志愿者身上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者精神的意义。志愿者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工作,参与志愿者工作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奉献社会的过程,也是传播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过程。进入21世纪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志愿者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弥足珍贵。
在个人角度上,志愿者精神指引着人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既锻炼了自身能力,又为社会做了贡献,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社会角度上,志愿者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精神支柱,是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
四、 在精神文化的指引下
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从探索到发展,一直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贡献了重要力量,精神文化的指引就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精神文化的指引下,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广州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前沿地带,更是捷报连连。在互联网加持下,志愿服务进入5.0时代,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地开展,参与人数直线上升,在这个大背景下,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提出构建中国广州南沙青年志愿谷园区设想,弘扬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文化,培育志愿人才,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五、结论
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重要目标,志愿服务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代要发展要进步,精神文化要传承要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指引着中国志愿服务长久稳定地发展。在未来,志愿服务精神文化将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助力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再创辉煌。
(作者:张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