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捐资11年,“00后”学子与一座桥的情缘

发布时间:2021-12-30 发布者:中国青年志愿者

默默捐资11年,“00后”学子与一座桥的情缘

“那里海拔高,冬天确实非常冷,大家都有桥过,我很开心。” 
经年累月,王麒淦与村民建立了感情,也同他们一起见证村庄的发展。
“这些事不是大事,是我个人所能做到的事而已。”

近日,复旦大学党委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村的感谢信。信上说:“我们深深感谢复旦大学培养了有家国情怀、‘立心为民’的好学生——王麒淦同学。”


王麒淦是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这封感谢信,很多老师和同学才第一次知道了王麒淦捐资建桥修桥的事。


11年来,在漳腊村村头的漳腊河上,桥从无到有,从水泥桥变成钢架桥,折射出一个山村攻艰克难的战贫足迹,铭刻了一个少年立心为民的家国情怀。

与一座桥的11年情谊


王麒淦受访


“她从水里挣扎着起身的样子,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是2010年的漳腊村,村头的漳腊河是村民去种庄稼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村民赤脚蹚过满是淤泥和鹅卵石的河道时,摔倒或深陷是常有的事。


一位母亲,背着竹篓,牵着孩子,腰弯得很低,过河时几次摔倒,又挣扎起身,到达对岸时已是一身泥水。


王麒淦一家居住在松潘县进安镇。8岁时,王麒淦与父母一起,从进安镇去川主寺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途经漳腊村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王麒淦和父母向村里了解情况,村干部解释说,村里年轻人少,留守的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修不起桥。王麒淦决定,将自己的压岁钱和参加比赛所得的共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让村里建一座方便村民往来耕作的桥。


一周后,一座水泥桥连接起了房舍和菜地。桥建成的当天,兴奋的王麒淦在桥上来回走了好几遍。“那里海拔高,冬天确实非常冷,大家都有桥过,我很开心。”


方便村民往来农耕,为漳腊村修一座的水泥桥

“我们是高原地区,当时村里非常困难,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收入,修不起桥,有了这座桥,老百姓种地干农活都方便了。”漳腊村副书记兰中林说。


2018年,由于洪水冲击和多年淤泥腐蚀,水泥桥塌陷到泥里,无法使用。王麒淦得知后又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村民们出工出力,建起了一座更结实耐用的钢架桥。


建钢架桥之初,王麒淦还建议村干部,在桥中间搭一座棚子,“这样大家干活累了可以休息,下雨时也能避雨”。


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桥上建起一座人字形雨棚,棚下有一排座椅,棚顶挂着的牌匾写着“隆昌桥”三个红色大字,这是王麒淦和村民们共同起的名字,寄托着盼望漳腊村早日脱贫、富裕昌隆的心愿。


从2010年起,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去漳腊村,看看桥的情况,一旦发现桥体有损坏或老化,便捐款修整,11年来他已陆续捐出多笔款项。今年暑假,他发现雨水使钢材生锈了,就捐出了在复旦大学获得的奖学金,为桥换了钢材、刷了漆。


王麒淦与隆昌桥


11年,隆昌桥上走出美丽乡村


自2010年捐款建桥后,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漳腊村,看看桥,也看看那里的人,这一坚持就是11年。


为什么能坚持如此之久?王麒淦说:“其实我之前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想起他们的样子,我的心就会非常痛。”


回想起第一次修桥的时候,有次村民请他去家里吃饭,“我印象很深,他们能拿出家里最好的招待我的东西,只是咸菜而已,当时有一些村民连食盐都买不起。”


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漳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王麒淦回村,总会带些书或衣物,陪村民拉拉家常。“村里的硬件设施这些年好了很多,但很多儿童缺乏关怀和陪伴。”


王麒淦与漳腊村的儿童


一个叫邓齐曜的孩子,父母常年打工在外,由爷爷奶奶辛苦抚养。偶然认识后,王麒淦每年假期都会上门,给他学习上的引导和帮助。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前,王麒淦给邓齐曜讲红军与村民军民情深、艰苦奋斗的故事。一处烈士墓上放着一顶红军帽,引起邓齐曜的兴趣,“哥哥,我长大了要当军人。”王麒淦勉励他:“好好读书,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王麒淦还是五年级学生党泽轩的“一对一家教”。每次上门辅导前,他会先去书店为党泽轩挑选一些书籍做礼物,而这些书要符合自己定下的三个标准——“适合党泽轩的年龄”“主人公性格坚定”“正能量”。同时,他耐心解决党泽轩在课业上遇到的困难,本就勤奋的党泽轩在其辅导下不断进步。


“我希望这些陪伴可以鼓励他坚定地把书读好,走出大山,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王麒淦说。


不久前,党泽轩的家庭遭遇变故,王麒淦送给他一本《鲁滨逊漂流记》。书的扉页,他用钢笔正楷写下:“天助自助者,我们有泪水时,更要崇尚坚强——与泽轩弟弟共勉”。


11年,稚童变为少年

改变的不仅是自己

还有一起成长的漳腊村


往返漳腊村,30公里的路,过去要开上三、四个小时,如今只要40分钟。11年间,王麒淦感受到最大的改变,是交通。
“以前去漳腊村的时候,整个路程都是颠簸的。现在一路可以开到村里,马路也变平坦,村里的交通也便利了起来。”不仅如此,已经完全脱贫的漳腊村,沿路村民的木质结构土房子,也变成了水泥房。“我记得最早的时候,村中央有一条小溪,现在也填平变成水井,方便村民们集中取水。以前听妈妈说,他们那个年代,这里发展得很慢,后来一点点脱贫建设,现在开发旅游业,村里人也慢慢变多了。”


现在,在复旦上学的他,还会经常和党泽轩分享自己的生活。“我记得刚进复旦时,处处都新鲜,我给他介绍学校的食堂、历史文化,还有光华楼,鼓励他要好好学习,走出来看看。”


经年累月,王麒淦与村民建立了感情,也同他们一起见证村庄的发展。

一座隆昌桥,跨越了少年的11年

也跨越了整个乡村

从贫困走向富足的11年


乐观、开朗、热心,“他果然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同学”。


王麒淦默默捐款十多年的事情,从没和老师同学提起过。当听说有这样一封感谢信,大家感到惊讶,但又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


“最开始听到这个事情,觉得很惊讶,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边。”室友黄佣启笑着说,随即又说:“但后来感觉这个事情也是意料之中。因为王麒淦平时就很乐观开朗,喜欢交朋友,又爱帮助别人。我们就一起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像无偿献血、去小学做实践,办联欢。”


王麒淦(右)在无偿献血活动做志愿者

王麒淦是班级的团支书,辅导员李小康经常与他交流。“听到感谢信一事,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欣喜。惊讶的是,麒淦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做这么有爱心的事,一直持续到大学,而且他也一直没有跟身边的老师同学说。欣喜的是,他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他也一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做事积极热心,做团支部工作也很让人放心,当我听到这事时,有一种‘他果然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同学’的想法。”


室友王君一则表示:“不奇怪,他平常就会做这样的事情。我记得大二时,一次周五中午下课,我有一点发烧,身体支撑不住,当时就是王麒淦立刻借了电动车,带我回寝室休息,帮我请假开药。”


同一个寝室里,室友们经常彼此打趣,大家会用名字的谐音起绰号。“他的名字谐音,就叫‘淦大事’。”


寝室聊天截图


当被问及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大事”时,王麒淦摇头说:“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我也很开心,只是说我个人所能做到的。”


“帮助别人,参加志愿服务,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很有成就感。” 如此乐于奉献的他,离不开家人的教导。“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习惯,小时候每到周末,我跟爸爸妈妈都会有三个活动——登山、做家务、去社区志愿服务。”


“我是复旦的学生

服务奉献就是我的本色

我就应该去成为这样的人”


在朋友圈的个性签名里,王麒淦写道,“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想成为谁”。当被问到他想成为什么样人时,他说:“我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成为谁,我只是觉得,就做我应该做的事。我觉得我是复旦的学生,那么服务、奉献就是我的本色,我就应该去成为这样的人。”


他也确实做到了。在感谢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多年来,王麒淦同学坚持默默无声的捐助,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人民群众。”


“进入复旦大学后,我了解到学校的‘笃行计划’。我发现这个计划和我的理想很契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爱国荣校、博学笃志、思行合一、善于实践的复旦人。因为这些信念让我一直坚持在做这些事情。”


王麒淦(最后一排左一)在密云小学参与实践活动

今年寒假,王麒淦报名复旦团委青志部组织“赴基层,体民情,助振兴”活动,去海南潭牛镇希望小学支教,做乡村助振兴调研。未来他希望能够继续读研。“如果能读研,我希望成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队员赴边疆。”

上一个:
广西东兴志愿者为防疫人员义务​理发过新年
上一个:
15年,她用一针一线带动残疾人串​出“新世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