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建设

发布时间:2021-11-25 发布者:广州青年志愿者

浅析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建设

摘要:当下,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面向新时代、紧跟新趋势、打造新模式上不断发展和前行。如何最大限度激活公益能量,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搭建平台推进志愿服务服务社区发展;动员广大群众,激发社会参与都对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志愿服务规范建设已经成为了亟需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在完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标准、加强志愿服务纵深水平上,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建设也在逐步精进和完善。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发展;路径方法

 

一、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的背景

(一)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是紧跟战略导向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更是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这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推进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内核。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志愿服务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力践行。

(二)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是紧跟发展形势的需要

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有力地嵌入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在自上而下助推国家治理效能和自下而上集结群众动能上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支撑力量。

在志愿服务逐渐特色化、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更加规范的志愿服务水平与能力便也成为了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三)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是紧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新要求和新指示下,志愿服务工作也需要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在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队伍、人才于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上形成新模式,在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组织形式和项目运行上突显新实力。而更加规范化地发展便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可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的目标

(一)增强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能力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涉及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还需要对社区居民生活状况进行摸底和了解。覆盖面广、项目庞杂,因此增强社区志愿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探索一条政府主导、社区联动、多元依托、居民支点的多主体协同治理路径十分必要。

更加规范的社区志愿服务建设可以让服务工作的成效,机制创新的牵引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向常态化发展。着眼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按照规范化管理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志愿服务流程完善化,培育机制模式化,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使社区志愿服务受欢迎、能持续。

(二)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参与能力

社区志愿服务综合素质和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对于提高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焕发活力;建设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来说十分重要。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提升参与能力的应急性。以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员工为主体,建设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满足社区多元需求。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提升参与能力的专业性。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完善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带动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能力提升。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提升参与能力的带动性。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建设。

(三)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依法开展

在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都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当下,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依法开展是志愿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数量追赶”转化为“质量追赶”的有力支持。

而在志愿服务工作在与创新社区治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最广泛、最深入、最细化的形式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服务百姓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凝聚群众、引领群众。但是,这并不代表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无序开展。服从社区统一管理,主动承担险重任务,做到帮助不求乱、帮忙不添乱才能真正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而这便也是规范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所在。

 

三、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的方式方法

(一)完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以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为载体,完善社区志愿者依法招募机制和活动机制,规范社区志愿服务行为。通过构建“协同共建、保障扶持、激励引领”机制,逐步从行政主导向社会化动员转变;管理方式从阶段化、松散化向常态化、规范化推进,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完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让志愿服务“动”起来,以上率下,层层组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运作,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围绕志愿服务需求,制定一整套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并上墙。如注册登记制度,以“单位牵头组织,社区属地管理”为原则,广泛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招募等工作,推行活动记录制度,印发《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簿》,对参加活动人员、时长、对象、内容等实行规范化记录。服务时长确认制度,各志愿服务活动负责人记录时长,服务对象签字确认,定期统计上报,并据此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认定。制定志愿者激励制度,让优秀志愿者在工作评先评优中作为考察依据,“让好人有好报”。

完善志愿服务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流程建设。在项目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以微信月报形式,定期将志愿服务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形成专题报道进行反馈、宣传;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工作例会,邀请各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参加,听取项目运作情况、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建议、困难等;形成志愿服务项目考核制度,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的参与人数、计划的制定、志愿服务的宣传、相关政策的学习宣讲、年志愿服务项目财务支出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估并及时反馈。

(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标准

规范志愿服务建设,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标准。这需要从服务频次、服务形式、服务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改变。要让志愿服务“活”起来,经常性的开展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时间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雷锋活动月开展系列活动,形式上不能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慰问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上。 

规范志愿服务建设要在始终树立以“民”为中心的志愿服务理念上,从群众关注点突破、从群众期盼处着手,认真梳理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从养老敬老、子女教育、社区融入、理论宣讲、环保卫生、乡村旅游等多方面,引导各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培育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组织推荐、初赛筛选、决赛评优等形式择优评选优秀项目并进行实施推广。

在规范志愿服务建设并将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志愿服务项目承接、盘活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确保志愿服务开展“接地气、有人气”。

(三)加强志愿服务纵深水平

规范志愿服务建设,需要不断将志愿服务水平向精益化、专业化和纵深化推进。围绕“1个目标”,作为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服务大局中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构建“1个体系”,打造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志愿服务社会化支撑体系,覆盖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供给。

 


上一个:
民间志愿者团队仍然我行我素,那么势必将会被弱化甚至被淘汰
下一个:
我志愿,但不快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