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阳: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志愿服务与公益创业
发布时间:2021-12-23 发布者:中国青年志愿者
第六届志交会期间,我们举办了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研讨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与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与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什么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如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创业机会?作为一种新的成长中的公益形态,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如何为社会需求提供可持续的较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共同面临和思考的问题。现将研讨交流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分享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今天推送的是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老师的发言。
一、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选择
从全球来看,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共同选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与志愿服务息息相关的。志愿服务是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的财富。2021年12月2日,联合国志愿服务组织刚刚发布了一份题为《建设平等与包容的社会》报告,结合其在2015年和2018年发布的前两份报告,总结了全球志愿服务发展的4个显著趋势。
第一,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模式塑造正在重塑志愿服务的形态。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被概括成为两大部分,即社区建设和自我建设。也就是说志愿服务最终不仅仅要考虑服务社区,奉献社会,同时也要考虑到志愿者的个人利益,比如志愿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累积,这是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因素。
第二,个人主义在志愿服务中日益增长,身份模糊在志愿服务中越发明显。志愿服务肩负的最终目标不仅包括社区利益,还包括个人利益。我们也看到在现代志愿服务之中身份愈加模糊。很多人已经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当地的习俗和日常行为之中。怎么能够团结这部分人?如何利用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做?去推动他们和拉动他们,这也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创造了契机。
第三,志愿服务与外部行动者的融合与互动愈发频繁。大家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必须跟外部行动者要紧密联系,尤其是跟立法、政策和政府的联系。这也揭示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一个外部因素。
第四,志愿服务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积极变革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已被纳入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行动计划,被界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推动手段。为什么这样讲?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包容性,志愿服务将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到最边缘化的一个群体;二是主人翁意识;三是创新,志愿服务是引起社会创新的一种新的协作形式;四是创造了参与和打造积极公民身份的一个途径;第五,它同时也有启示,可以作为未来不同规范的示范。所以志愿服务是推动改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在全球志愿服务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全球志愿服务发展还存在非常多的阻碍和限制。概括起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志愿服务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第二,志愿服务缺乏必要的能力支持;第三,区域文化和地方社会认知在志愿服务中的偏见。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融合公益创业的导向一起来推动解决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我们要不要做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非常重要一个显性因素。
所谓公益创业,是一种混合价值驱动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是以可持续、创新的方式探索和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机会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符合创业的基本定义,是属于创业的一种类型,只不过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追求的是混合价值,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三重价值,但这三者不是相加,而是相融。
混合价值是我们今天碰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公益创业价值创造不仅仅是纯粹的财务回报或影响力回报,而是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时,兼顾社会性和企业性,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
对于公益创业,我认为有三种发展趋势:第一,越来越多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被创业者视作创业机会。全球创业调查(GEM)报告,每年都把公益创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商业非常重视公益部分,把公益当作新的机会来看待。比如202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准备向公益创业领域的投资比准备向商业创业领域的投资高出2.2倍,意味着投资者也在关注社会创业。
第二,志愿服务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在,不仅企业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热门,志愿服务也成为商业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量点。组织能否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提供志愿服务,成为一个组织非常重要的文明标志,和一个非常重要的强大标志。
所以,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志愿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缺少的竞争优势。例如,志愿者自我组织和自我动员的力量,通过志愿者帮助获得更多的本地知识,构建本地网络,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提高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商业为什么会考虑志愿服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三,社会的整体价值观越来越向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平衡转变。也就是说,大家越来越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而且考虑社会效益,考虑的是一种混合性价值。2018年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6%的千禧一代认为,商业成功不应该仅仅跟盈利相关,还应该包含对社会及整个世界服务的程度。这是年轻人认可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是推动我们改变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前,志愿服务跟商业正在走向一种互补和融合,纯慈善和纯商业都在向中间地带靠拢,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动机在逐渐混合化,希望创造的目标也逐渐向混合价值转化。志愿服务的加入对商业的影响,正是我们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从全球角度来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总体态势。
二、中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志愿精神和社会创业导向融合的创新实践
本部分通过对第五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前五届)的数据进行一些梳理,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几年来所做的中国社会创业调查,总结了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社会企业三者的不同。
(一)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社会企业的比较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和社会创业发展趋势总体一致。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江苏、湖北、重庆、福建和山东等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和社会创业更加活跃。但在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江西、宁夏、西藏等地区虽然志愿氛围浓厚,但由于经济活力不足,社会创业不活跃。
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最吸引30岁以下年轻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存续时间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志愿服务项目大部分存续时间为3-6年,而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因为可持续运营能力强,存续时间超过6年的项目约占51.34%。社会企业的年龄6年以上占31.86%,分布均匀、梯度明显。
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以社会服务机构形式尝试企业化运营。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中,有一些也开始以社会服务机构的形式来试水商业化运营,这个比例达到28.15%。而志愿服务本身更多的还是以志愿服务团队或社会服务团体的形式来开展。社会企业主要注册形式为企业的占比47.68%、社会服务机构占比为24.82%,两者兼有的占18.04%。这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企业的注册难题,因为社会企业的形式还不被法律所认可,所以只能穿着企业的“马甲”。
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更易获得政府购买和社会捐赠,更强可持续能力。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没有获得财政资金,占比56.8%;而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更容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占比61.59%。其中,24.17%的项目承接20万以上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在捐赠中,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没有获得捐赠,占比达62.7%;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则更容易获得捐赠,占比69.21%。而且,金额还不低,其中32.45%的项目筹集到20万以上的捐赠。
(二)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近5年来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三方数据,我们也总结了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近5年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男性、女性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中的参与度逐渐趋同;二是30岁以下的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者比例逐年提高;三是党员和群众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重要参与者;四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者主要来自社会组织和高校;五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主要分布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其中我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最活跃的10个地区是江苏、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福建、湖北、四川、吉林和湖南;六是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的整体收入规模还偏小。
三、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理论思考
首先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内涵。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时间、能力和财富,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这是比较成熟的领域。公益创业是以可持续、创新的方式探索和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机会的过程。而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二者的融合地带,是广大青年以解诀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使命,将志愿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相融合,开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志愿服务行为。所以,从本质上讲,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还是志愿服务性,但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导向。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导向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利润,而是强调如何更好的发展和持续化的运营。不仅仅是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人、志愿者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将公益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相融是实现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其次,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功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体现的是一种新理念、新组织与新管理。新理念更多的是指号召个体的、新的志愿精神。对个体来说,它回应了志愿者个体自我发展的需求。对组织来说,推动了已有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被动的,完全等待政府的救助或捐赠,他有一定的营收,保证自己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从生态角度看,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和外部、商业、社会建立一个桥梁,构建一个生态。其本身强调跨部门的合作和跨部门的生态关系,通过公益创业的方式促进了志愿社会的良性演化。
第三,我们也要看到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所面临的混合治理挑战。因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志愿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社会创新结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路径,也将带来混合治理上的更多挑战。
此外,需要考虑的是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我觉得,它是慈善资本、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也是每个志愿者的人力资本提升的根本性的需要。慈善资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志愿精神,社会资本推动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商业资本提供了企业家精神。在这里面,志愿者通过嫁接资本和项目,获得了个人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推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成长。
我们还需要考虑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形成和转化机制,即混合价值形成和转化的机制。志愿服务怎么能够转化成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志愿组织怎么能够向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项目转化,以及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怎么向社会创业或社会企业转变。
同时,我也特别想强调一个逆循环,志愿服务在追求可持续导向的发展的同时,其实社会创业也越来越希望能嫁接志愿服务项目,在组织里让志愿服务常态化,促进社会真正的志愿社会和志愿文明的发展。
所以,志愿文明是各种各样的力量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也就是所谓资本积累的一个结果,也是各个部门打破壁垒跨部门合作的一个结果。我们倡导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就是倡导这样一种跨部门合作,倡导各个部门之间的价值融通,形成一个新的志愿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今天谈志愿服务公益创业不是谈商业化,而是探讨一个可持续发展导向,但在谈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公益导向。当然,随着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混合治理中的难题。也就是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志愿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社会创新结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路径,也将带来混合治理上的更多挑战。比如,混合身份管理、混合目标管理、混合策略管理和混合投资管理的问题。这有待于我们研究者要深入探索和提升。
总之,志愿服务公益创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志愿服务也是如此,只有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才是一个好的志愿服务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的发展。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某种意义上就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将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注:以上根据12月4日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在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已经本人审订。